在老河口市各大工业园区的生产车间里,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——老河口市人社局“毛哥工伤调解室”负责人朱建如。他带领团队深入企业一线,用“预防-调解-回访”全链条服务机制,将工伤纠纷化解在源头,为企业和职工撑起权益“保护伞”。
这是老河口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为民办实事的又一生动实践。
“流动调解”让职工少跑腿
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聚、职工众多的特点,“毛哥工伤调解室”创新推出“固定站点+流动调解”模式,在设立3处固定调解站的同时,将服务延伸到车间、医院和职工家中。“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多次上门调解,目的就是让职工少跑腿,矛盾不升级。”朱建如说。
今年初,某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王某作业时被重物砸伤导致腿部骨折。调解室接到王某夫妇求助后迅速介入,仅用15天便促成双方就工伤待遇达成调解,王某顺利拿到了企业支付的1万元工伤赔偿金预付款。
“工伤调解是人心工程。”调解室总结的“一线四心”工作法成为化解纠纷的“金钥匙”。通过“听、看、查、访”掌握事实,用同理心搭建信任桥梁,以通俗语言解读政策,并为困难职工协调救助金和就业培训。此外,调解室还引入行业专家参与,实现“法理+情理”多元化解。
“职工受伤时最需要的是被看见、被尊重。”朱建如说。今年3月以来,调解室成功调解5起工伤纠纷,为职工追回待遇41.5万元,协议履行率和当事人满意度均达100%。
从“事后调”到“事前防”
调解室不仅化解矛盾,更推动工伤预防关口前移。针对机械制造、木业等高危行业,联合应急管理、司法等部门开展20余场安全生产情景培训,覆盖500余名职工。“每调解一起纠纷,就要消除一处隐患。现在95%的工伤争议可在庭前化解。”朱建如说。
市人社局以作风之变解群众之难,是老河口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实践之一。他们用行动诠释责任,以专业守护权益,工伤纠纷化解的“老河口方案”正在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写下生动注脚。
“我们将继续创新服务,为职工和企业保驾护航。”朱建如表示。